跳到主要內容

重音是怎麼回事?

當我們讀一個語言時,是不是只要把所有子音和母音的發音位置和方法都掌握熟透,聽起來就能像母語人士一樣呢?恐怕沒有這麼簡單,在探討語言的語音層次時,除了各個語音本身的發音方式、口腔形狀等,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關鍵,便是「超音段」。

所謂的超音段,是指在子音、母音等一般音段之外的存在。其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重音」。一般語言學分析中,將重音分為兩大類,一為強弱重音,二為高低重音。

英語便是強弱重音語言,因此 record 念為 REcord 或 reCORD 會有不同的詞性或意思;而日語則是代表性的高低重音語言之一,例如 hashi 可以因為高音的位置不同,而會有筷子、橋等不同的意思。

強弱重音的強和弱,除了響度-也就是大聲或小聲-之外,也會牽動一些音高的差異,但並不明顯;而高低重音則主要依賴聲音高度來改變重音,因此某些日語教科書會教導初學者,音節低的部分為 mi ,高的部分為 sol,這便是因為日語是以高低音來區分重音之故。

那假設我們壓低聲音的說「那裡有企鵝」,重音是跟興奮地說「那裡有企鵝」一樣嗎?

企鵝:「我的出現有讓這篇文章稍微柔和一點嗎?」

重音的定義,是「詞語」或「詞語連接詞語」的環境下,發生聲音的強弱或相對高低的模式。因此像剛剛的例子,一句話的抑揚頓挫,稱之為「語調」(intonation),不屬於重音的討論範圍。

再者,拿華語這樣沒有重音的語言舉例,也有不妥之處。我們常聽到的 「聲調」,是另一個容易與重音混淆的概念。所謂的聲調,是指依存於一個音節中的音高變化。舉華語為例,媽、麻、馬、罵,都是 ma 這個音節,然而隨著音節內音高不同而彼此相異。而重音,則是指一個以上的音節或音拍所呈現出來的高低模式。

包含英日語在內,許多語言中,重音會造成意義區分;但也並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由重音區別意義的機制。即便如此,許多語言-如法語-雖然重音在多數情況並不會造成語意差別,然而使用者仍會發展出一套規律化的重音模式,在許多語言內都可見到同樣的現象,可視為人類在使用語言時,減輕大腦負擔的一種適應習慣。

日本的重音模式區分。

在日本,重音也是辨別出身地的一大特徵。語言學家根據不同重音的模式及成分分析,劃分出日本的重音地圖。而對於一般的語言使用者來說,單字的重音與自己不同時,往往就會意識到對方的出身地。在日本,除了東京共通語外,關西地區的重音也相當通行,同時是搞笑藝人身分的標誌,即便不出身關西,其重音也常是關西模式。在日語及其他許多語言中,重音除了是音韻特徵,也可說是代表各地不同的文化象徵。

留言

阿里表示…
想請問,所以中文的四聲與日本的高低重音是不同的東西嗎?曾有一位老師教 中文、日文都是「高低音語言」,相對於英文的「強弱音語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