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漢字表意不表意?

遊蕩於網路世界,有時會見到一種意見,強調漢字的不可取代性,有趣的是,漢字的特性有時也被有心人士拿來強化建構一些意識形態。這次我們就以大家普遍聽過的說法-「漢字是表意文字」,來一窺漢字的特色。

首先我們從漢字的性質開始說起。許多人常會將漢字稱為「表意文字」,但語言學上不是很喜歡使用這個名詞,因為這造成了許多誤解。舉例來說,許多人覺得,漢字之所以珍貴,在於一個字的外型便能展現出完整的意思。你瞧,「日」就是太陽,「月」就是月亮。

這種說法的問題是,如果漢字是這麼直觀的系統,那麼所有漢字圈的孩子們應當不用花上十數年學習,且直到長大還有時會「寫錯字」。再者,經過長期字體演變,如果不被教育「日」是太陽,那麼我想多數小孩會覺得這個字長得比較像積木,也就是說,就連象形指事這些字,都非直觀可以了解,更別說好多部件組合起來、沒有經驗還會不出意的「會意」了。

「這是衣服啊,我一看就知道了。」(鼻子撞到螢幕)


舉例來說,數字「一」、「二」、「三」都是指事字,當我知道它是數字,我當然可以簡單猜出他們是123,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背景知識,我又怎麼知道「二」不是平行線、或者是天上的雲朵呢?

「四」就更有趣了,在甲骨文裡,還存在著用四條橫線表示的數字4,而「四」這個字原是從口中呼出氣息的象形,後來假借才成為我們所熟悉數字,而為何這樣假借,則又脫不了發音(音聲語言)了。

漢字在最初只有象形指事階段時,確實有可能有一段純粹的表意期。不過這段時間恐怕不長-至少不在我們熟悉的古文獻裡。例如隨手翻開中國春秋時期的文字記錄,已經出現許多形聲字及做為語法使用的虛詞,且以漢字音轉譯記錄的《越人歌》也證明了當時的漢字已於音聲語言連結。

事實上,漢字中的形聲字-也就是依存發音的字,佔整體漢字中約八成之多。所謂的形聲字,便是以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正因為形聲字如此之多,我們也才可以遇到不會的字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

既然有象徵意義的形符,不就一定程度表達了意義了嗎?但即便形聲字具備了形符,但意義的「區別」仍多透過與音聲語言的連結建立。舉例來說,不認識「梧」的人看到木字邊可以知道這可能是一種植物,而「桐」也可以。那「植」也是如桐樹一樣的一種植物嗎?「標」呢?

我們當然可以說,在這些字草創時期,這些都是植物「相關」的字。但其一,我們看不出他相關在哪,可能是一種植物名,也可能是樹的末端,更可能是木材的某種製品;其二,之所以右邊的聲符會是該聲符,便是因為在此字誕生之時,那個「概念」的語音是右邊聲符的音。但是語音變化快速,而今我們不但感覺不到「標」的「票」音是對應哪個單詞,更不是先了解「標」的古義再去認識「標準」這個詞的意思。

拿英語對比的話,給英語使用者一個沒看過的字-就例如 ganbarism 好了,他們可以從詞尾過濾出這個字大概不是一種魚或一個身體部位、而是一種抽象概念,但是無法特定至某一個精確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漢字使用者和其他表音文字使用者並沒有太大區別。

正因如此,語源和文字學才會如此有趣。如果我們還是一看就知道這個漢字代表什麼、是什麼意思,那麼我們可能就再也不覺得這些故事新鮮了。

嚴格說來,漢字並不是「表意」的系統。在語言學上,現代漢字這種系統稱作「語素文字」。一個字代表一個「語素」,與語言的「詞」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記錄的還是語言,並依存著語言。

那有沒有真正的「表意文字」-也就是所有不同語言使用者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文字?歷史上曾經有許多學者為此做了許多嘗試,也就是創造出真正不依存任何語言的客觀文字,例如弗雷格在1897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便試圖創造出一套依存視覺而不依任何語言的文字。這套系統在邏輯及哲學上是很好的材料,但成為不了大家通用的「語言」。

除了弗雷格外,奧地利的哲學家紐拉特也曾試圖以圖形製出世界通用的「國際圖形文字」,只是後來仍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主要在於,不依存語言的文字,多只能表示較有共通性的名詞,一旦遇上複雜的概念便束手無策。

用這種純正的表意圖形文字書寫似乎課本會變很厚……
圖片來源

換句話說,漢字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表意功能」,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所有語言的文字序列都有「表意功能」,如英語使用者見到able結尾的字就能大概過濾出一定意義。漢字的特色在於,這些「表意功能」被包括進一個「字」,但這個特色並不讓它真的「優」於其他表記系統。

另外一項漢字的特色,是一字一音節。由於漢藏語系漢語族下的語言,並沒有如印歐語系等,發生在詞內的變化,如catch遇三人稱變成catches等,因此適合記錄。(這樣的語言也被稱作「孤立語」)不過,是不是因為這樣就可以說「漢字優於表音字」,恐怕是言之過早。

韓國常被拿來當成一個「因為放棄漢字所以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的例子,不過完全放棄漢字、採用羅馬字的越南則少見此問題,這又是如何一回事呢?其部分原因便在於,漢字由於長期的歷史變化,同音字數量眾多。而漢字音進入韓文時,不存在的發音會以其他發音取代,如聲調自然消滅,一些母音子音也會依存韓語,音素減少,同音詞變多。再加上韓國許多近代概念又使用漢字詞,同音詞自然增加。不過,這些都是專業領域較常發生的事,回歸到日常的語言層次,這不會是個問題,假設它一度是,語言也將進行自然汰選,留下較常用的一邊,然後為另一邊起個新名字。

而越南語之所以問題少,一項相當重要的關鍵是因為越南語中存在聲調,因此不同聲調的漢字音進入越南語後仍保留著對立,不會變為同音。加上越南語的音節構造與漢語族相去不遠,不會造成如日韓語一般,大量產生同音字的現象。

追根究柢,這些問題都不是在於漢字,而是語言接觸。當日韓這樣音節體系吸收了大量來自漢語的詞語,而音聲上的區別消滅時,漢字可能可以成為一種辨別的手段。但即便今天漢字不存在,若語言中同音字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那麼語言將繼續演化,讓同音字之間出現區別;相對而言,如系統過於龐雜、資訊量過大,那麼語言將會朝簡單的方向變化。這兩股拮抗力量,就是語言變化中重要原動力。

回過頭來,漢字經過長期的演變後,即便是依照發音所製的形聲字,其聲符到了今天也常常與發音不一致。根據一些先行研究指出,帶有音符的漢字中,約只有三分之一,其音符仍可正確對應至發音。而光是為了能正確對應這些發音,使用者得記憶約1000個出現頻率較高的文字。

現代漢字已發展為可與語言轉譯的文字,形聲字雖佔多數,然而音符的功能持續下降,每個音符又有各有獨立文字,可說是在習得上負荷量相當大的文字系統,因此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形聲字的「意符」-通常為部首,便擔任起意義上的補充,彌補過大的發音落差。

因此,拉丁字母等的音素文字,是不是就比較「好」呢?這就不是本文的範疇,而是個人喜好問題了。我想,漢字當然不會比其他文字系統「優秀」,而反之亦然。語言文字之間,本就無高低優劣之分。


若對文字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閱讀 Florian Coulmas 所著之 Writing System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ir linguistic analysis。

留言

匿名表示…
文字系統的優劣相信可以用"傳播能力"客觀評斷. 漢字就是"難學難用", 難學證明在學習曲線高, 小學生和外籍人士得努力死記筆畫; 難用在世界罕見需要輸入法的文字. 證諸歷史拼音文字自中東發明後, 透過印度傳播至東南亞, 前哥倫在時期已從地中海沿岸向北達北極海向南至衣索比亞迦那等地; 反觀漢字必然跟隨漢語漢學的傳播, 兩千多年來的滲透也只能在東亞流行.高下不難判斷.
Unknown寫道…
不能用傳播能力來看,因為傳播能力必然會受到政治力的影響,若以經濟壟斷世界,誰不學漢語誰就難賺錢;若以軍事壟斷世界,如以前歐洲列強殖民統治,則誰名下被殖民者愈多,傳播力愈強。這麼一來傳播力也就不這麼客觀了,純粹是比較文明之間誰的影響力比較大,能夠以強權去干涉別人
cheng表示…
好不好學固然是一個因素, 但是它太難被獨立客觀評斷了.. 好學的東西學了用不到, 再好學都沒人要學, 難學的東西如果不學人頭就要落地, 拼了老命還是要把它學起來.. = =
蕭胖毛表示…
謝謝格主的分享
請問格主
有沒有研究漢字學習速度、消耗時間的研究,與其他語言相比如何?
漢字學習速度是否比英語慢,比超規則的芬蘭語更慢?
漢語文法規則少,當一位非洲豪薩語母語者(與漢藏、印歐大略相同差距)學習漢語時,
是否花較少時間在文法、較多時間在漢字,學英語時,則相反?
讀者留
yonoodle寫道…
cheng,這一點也不會難獨立客觀評斷,不同文字的國家去調查平均單字精熟所需時間就會知道了,不過以原理而言, 光是中文就有上百個"字母"去構成各種字,其實好不好學早就立分高下了...英語系若不論書寫體,也才52個字母...而且字和音都是有發音規則的,而中文雖有發音規則,但遠比英語系的複雜得多.

當然若有研究數據會是最好.

基本上中文是一個以功利主義而言很糟糕的文字,別人的小孩鞋帶打個蝴蝶結就去跑跳玩耍和學習各種技巧了,而我們的小孩還在長靴上面低頭編織複雜萬分的中國結...
GJRobert寫道…
這篇寫得真中肯!贊同!
Hattivatiit寫道…
我的看法是
漢字是學習階段成本高
但習成後 使用彈性高的語言
因為漢字的構造沒有內建在語音上的詞綴、詞尾變化
無法從發聲上去建立文法規範
所以漢字的文法是從以文義邏輯上去產生的

另一方面
印歐體系的字母文字好則是學習階段成本低
但習成後 使用精確度高的語言
原因就如上述及漢字的反面

如果要比喻的話
我覺得漢字的使用像是黏土
字母文字的使用像是積木XD
Child Lao寫道…
Emoji可以算是表意文字嗎?
të dua寫道…
文字演變到最後本來就會變成表音文字
像埃及的文字從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到科普特字母

雖然漢字還是語素文字,但現在最普及的輸入法也都是用拼音符號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