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一百年前的台灣社會(1):日語與台語的糾葛

距今一百年前的台灣,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台灣社會的日語使用仍不算普及,1925年(大正14年)時,台灣社會的日語理解率粗估只有6%左右。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後二十年,台灣社會的日語理解率不斷上昇,到終戰前的1944年,日語理解率已來到71%。如果我們能時空穿越到當時的台灣,有辦法不被發現我們是未來來的人嗎?
最近的文章

談談麻瓜,也談談科普

今天想在這裡記錄一下麻瓜這個小小的空間,從它出生至今,也已經近乎七年。幕後的麻瓜先生實稱不上是一個很積極的經營者,抱著想寫就寫、隨意所至的心態,但回頭看來不寫的時間卻似乎又更長一些。前陣子久未聯絡的友人提到了麻瓜,赫然發現好像從沒對讀者分享過關於這裡的故事,於是來寫寫麻瓜這個地方的故事。它可能沒有很多語言學的成份,還請老讀者見諒(定位大概是麻瓜的心得文)。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

  年終年始,也是東亞各地升學考試的旺季。昨天偶然瞥見台灣的新聞,在大學學測國文寫作測驗中,出現了一道作文題,名為「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這題目隨即引發了各界的討論,其中看到有個比較有趣的討論是:「誰用一座算冰箱?」。對,為什麼冰箱是一座?

「小明」的奧祕

 中央社在2020年8月19日發布的一則新聞,採用了這樣的標題:「 陳明通:總統指示要讓小明及陸生準時回來上學 」。 這裡的「小明」,對身在台灣並有跟上時事的人而言並不難理解,根據陸委會先前在媒體給的定義,指的是「具有台灣合法居留身分,已與父母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就學多年,過年期間隨同父母到中國大陸探親,因停航滯留者。」;但對於其他讀者而言,可能就會一頭霧水。 但是那些知道「小明」的人,又是怎麼了解「小明」的定義、其中又牽涉到什麼語言的處理過程呢?

回歸傳統文字的蒙古語:內蒙古蒙語現狀訪問(下篇)

繼上篇文章後,麻瓜收到了一些迴響。有時候因為忙來不及一一回覆臉書和這裡的留言,先謝謝讀者願意花時間讀這些東西。另外,也很謝謝世界各地的大家所補充的資訊。 在小訪談的後段,麻瓜詢問了有關於蒙古族的認同、內蒙外蒙的一些差異,以及身為弱勢語言的使用者,對於孩子的教育有什麼想法、以及對大環境的期望。

回歸傳統文字的蒙古語:內蒙古蒙語現狀訪問(上篇)

蒙古國政府決定從2025年起,將全面恢復使用傳統蒙文。 蒙古語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蒙古國及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俄羅斯靠近蒙古國區域,以及吉爾吉斯部分區域,其中蒙古國使用的是跟西里爾字母,在俄語使用的西里爾字母上加了蒙古語特有字母進行轉寫。 另一方面,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則保留了傳統的回鶻文蒙古字書寫。不過因為內蒙古的語言環境中蒙語漸漸式微,傳統蒙文也遇到很大的挑戰,這次蒙古國恢復傳統蒙文,內蒙古出身的學者又是怎麼看的呢?

明明是美國人,你卻講錯的英語?語言的對與錯

刷刷臉書看到一個節目影片,內容簡單來說是美國出身的來賓被德國及英國出身的人認為英文「講錯了」。不應該說 My shoes are broke(我的鞋子壞了),而是因為說 My shoes are broken. 到底為什麼美國人會講「錯」的英文呢?

瑞典隆德大學團隊於馬來西亞發現新語言 Jedek 語

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團隊,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發現一個未曾被記錄的新語言 Jedek。原本他們是在調查另一個已為學界所知的語言,但調查中發現有些人所使用的語言不同,深入調查後意外發現了 Jedek 語的存在。

語言變化會從哪部分先變?

我們知道語言總是一直在變化,但是每個變化總是會有個開始,語言變化是隨機的嗎?或者會有其先後順序呢?

瑞典語的聲調是怎麼一回事?

前一篇文章提到瑞典語也有聲調,很快的在麻瓜的臉書專頁裡,就得到一些讀者「不可思議」的回饋,因此小小整理一下瑞典語與聲調有關的一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