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讓小孩看外語電視,能讓他學成該語言嗎?

每個小孩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如果你曾經錄下自己平時與他人的自然對話,可能會發現我們平常講話雖然合「語法」,但多半片段不齊。對孩子們說話時,更是常會切換成「媽媽語」,舉凡「來mam-mam(吃飯)」、「喝水水」等-神奇的是,孩子們還是能成功學好他們的母語。那麼,要是我們讓孩子看各語言的電視節目、網路影片、或聽聽廣播,是不是就能讓這群語言天才成功成為多語言使用者呢?

嬰幼兒學習語言的效率及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需贅述,相信每位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包括麻瓜先生自己,也都當過一時期的語言天才。就在轉瞬之間,我們把聽到的片段資訊輸入至腦中的語言學習裝置,然後過濾出該語言的音素、詞語、語法等各層面,成為我們的語言知識。

這套腦中的語言學習裝置,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它就像硬碟一樣,如果不灌入程式,我們仍然無法產出語言。在我們幼小的時候,周遭的人所說的話便會成為這套學習裝置的「輸入」,我們在腦中會為所有輸入整頓規則,然後輸出。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總能說出大人沒有教過的新句子。

每個寶貝都是語言學習的天才。
(圖片來源:http://www.ashinari.com/)


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英語圈的嬰幼兒,學習不規則動詞過去式的狀況,例如:he went home(他回家了)。初期嬰幼兒聽到這個句子,會透過模仿學習,說出「he went home」。然而隨著語言的輸入增加,腦中的學習裝置會整理出過去式的一般規則,因此某一時期他們會說成「he goed home」,因為動詞結合-ed是許多過去式的變化方式;直到成長至某一階段,他們會再發現這些不規則的例子,最後產出 he went home 的句子。

有趣的是,這套產出並非外在強加練習可以輕易達成,例如媽媽聽到孩子說成 he goed home,可能會糾正為 he went home。然而這段過程通常是徒勞無功的,孩子可能會隨著媽媽複誦went,但一到組織句子就會成為 he goed home。解鈴還需孩子自身,透過輸入的語言資料不斷增加,進而歸納出該語言接受的語法。

一旦孩子長大成年,學習新語言的難度也就隨之提高,這是我們可能都擁有的經驗。但究竟為什麼學習語言為變得如此艱難呢?其相當重要的關鍵,便在於我們對於聲音的辨識力;成人學習語言相當困難的地方,便是語音及音韻;常見如所學習的語言當中不同的音素,在自己的語言中可能相同,因此無法區分等問題。如台灣華語母語使用者,學習英語常無法區分所謂的「長短母音」(註:實際上英語中的各組母音之間的相異點,主因並非長短而在於發音部位);日語母語使用者,對英語的[r]和[l]無法輕易區分。

不同於成人,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嬰幼兒,seek或sick、rock或lock都能馬上聽出差異。隨著我們長大,這些在我們母語中的不需區分的音,都會被大腦「遺忘」。聽起來或許有些浪漫,但若沒有這個遺忘的過程,我們便可能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因為人類每次發出的「聲音」其頻率及波形皆有小小相異,若不能將他們「歸成一類」,會增加我們的大腦不必要的負擔。必要的遺忘,是為了讓我們更有效率的「記住」自己的母語。

我們在許多篇文章中強調了學好母語的重要性,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大腦都有操作複數語言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雙語兒童或多語兒童會出現的原因,事實上在台灣,大多人都是雙語或多語環境,並有許多雙語使用者(如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或者客家話、台灣華語;泰雅語、台灣華語……),更有許多人兩者口語會話能力都相當嫻熟。

孩子自小透過自然環境學習多語,對大腦的語言區塊是相當良性的刺激,在未來學習其他外語時,也能應用腦中豐富的語言知識。但,為什麼隔壁阿弟仔上雙語學校,長大英語還是一團糟;或者有爸媽會說,明明我家孩子從小就聽各語言的童話故事,還給他看日本卡通,怎麼他就不會說日語呢?

語言學家 Kuhl 曾針對相關議題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將英語為母語的嬰幼兒分為兩組,並讓他們接受台灣閩南語(以下略稱台語)的刺激。然而其中一組是看事先由某女性所錄製的台語的電視節目,另一組則是安排該位女性實際與嬰幼兒說台語。兩個實驗組中,該名女性實驗者所說的皆是同樣內容。接著,他們觀察兩組嬰幼兒是否學會了台語的音素,最後發現,與女性直接對話的嬰幼兒學會區分台語中的聲音;然而透過電視接觸台語的嬰幼兒最後卻無法學會當中的聲音。

在語言自然環境中真正對話、溝通,是較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圖片來源)


這是項相當重大的發現-意即,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重點在於溝通,也就是在有資訊交流的「溝通現場」,嬰幼兒才會將其視為「重要資訊」。所以給孩子聽CD看電視、影片,並無法成功讓他們學成一門外語。自然的語言輸入,或許才是最適合學習語言的環境。

如果你是有孩子的長輩,千萬不要怕孩子學環境中的自然語言-無論是台灣閩南語、客家話、阿美語、泰雅語、越南語、泰語-孩子並不會因為學了這些就學不好台灣華語或英語;相反地,自然的多語環境,可以在腦中建立起語言資料庫,爾後學習起外語也會事半功倍。然後,關掉外語電視吧!讓孩子學語言最快的方法,是爸媽「愛的談話」。

相較於嬰幼兒,成人學習語言機制又有些不同;可以確定的是,當成人已錯過關鍵期,學習語言時,語言輸入愈多,則也學得愈快。畢竟對聲音的敏感度雖然難救,多看多聽準沒錯;更何況語言其他方面(如語法、語用)的輸入,咱們成人在這方面還是夠靈敏的。因此,就讓我們放心地看電視吧!



參考資料:
Kuhl, P. K. (2007). Is speech learning ‘gated’by the social brain?.Developmental science10(1), 110-120.
川原繁人.(2015). 『音とことばのふしぎな世界−メイド声から英語の達人まで』. 日本・岩波書店.


留言

Katie寫道…
勉強 shi ma shi da!
MingY表示…
嗯,同意,我小孩(5歲)看YouTube 時,播什麼語 完全沒影響 一樣看得很嗨。
因為 家庭因素,他 倒是可以說三種半語言(半個是英文),可惜 只會國語 沒機會 練閩南語。
A-ui寫道…
你好,對本文的第7段很感興趣
"不同於成人,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嬰幼兒,seek或sick、rock或lock都能馬上聽出差異。隨著我們長大,這些在我們母語中的不需區分的音,都會被大腦「遺忘」..."
請問這個有相關論文或reference嗎?
歹勢~對於用華文寫的一些專有名詞不太熟
非常感謝
Euler's Number表示…
Relevant studies that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of infants to discriminate phonemes:
Eimas, P. D., Siqueland, E. R., Jusczyk, P., & Vigorito, J. (1971). Speech perception in infants. Science, 171, 303-306.
Werker, J. F. (1995). Explor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In L. R. Gleitman & M. Liberman (Eds.), Language: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Vol. 2 (2nd ed.),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pp. 87-106). Cambridge, MA: MIT Pres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