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到一篇文章,談漢字的「簡化」與「活化」,說簡體字進步、拼音文字更進步。漢字簡不簡化、該不該廢,在各個(曾)用漢字的文化都曾被大幅討論過,也是一個很好的議題。
該文章裡主要的論點如下:漢字需簡化-特別是繁體字,難學難寫。該文作者提及能讀懂五百年一千年的文章,是「沒進步」的證據。另外也針對漢字「造字規則多、不照聲韻」來批評漢字。最後提到五四中的「廢除漢字、全面拼音化」的意見。至於漢字活化的部分,則談到中文沒有文法,應照西式語法或日式語法。
回應這篇文章有些困難,原因在於裡面含有錯誤的資訊及前提,在此舉幾個較簡單可說明的。
首先,看懂五百一千年前的作品,並不能表示該文化進步或不進步。基本上,五百年一千年這種時間跨度的語言變化相當劇烈,舉現今的中文使用者為例,若能「看懂」一千年前的文言文,並不是因為他的文字語言跟一千年前一樣,而是因為他受過教育。英語使用者受過教育的人也能讀懂五百一千年前的作品,日語使用者、韓語使用者同樣可以。反言之,讀不懂並不是因為「文字系統不一樣」,而是因為語言已經過變化。事實上,大規模更改文字系統的地方並不很多。
再者,作者提到中文使用者無法解析聲韻這點,「沒能理出一個完整的系統」、「只能無窮無盡一直造字」,恐怕又是資訊錯誤。
其一,以語言學定義而言,漢字並不是表意文字(若有興趣可參見拙作:漢字表意不表意),現今的漢字形聲字佔最大比例,真正的象形指事文字非常稀少。所謂形聲字,便是以「音」為主,以音符搭配代表意義的意符組成。漢字是一種「音節形態素文字」,也可說是一種「語素文字」,音韻上而言一個字的界限是一個完整的「音節」,這跟漢語族各語言音韻構造其實有相當大的關係。拉丁文字是音素文字,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素」。而日語假名一字則代表一個心理拍(mora),這也是為什麼在日語歌曲中特殊拍(如ん、っ、長音)仍會持續一拍。換句話說,文字系統確實是會以符合該語言音韻構造的方向發展。那為什麼不是文字先創、語言再受影響?因為語言的歷史遠大於文字,這就不是雞蛋問題了。
其二,《說文解字》是一本文字學著作,是以部首區分的漢字字典。關於以「聲韻」為主的書,中國三國時期李登便有《聲類》,其後《韻集》、《切韻》、《唐韻》、《廣韻》,一路發展,這些韻書以聲(子音)、韻(半母音及母音、音節末子音)、聲調等進行分類。除了當時沒有IPA(國際音聲字母;可參考拙作:語言學家的祕密武器IPA),讓語言學家有些遺憾外,在音的描述和分類上,完成度已相當高了。
《韻鏡》。由上至下為平、上、去、入同韻母的四聲調,由右至左為音節子音,由發音部分最前的唇音為始一路至喉音,當中再分無聲無氣、無聲送氣、有聲、鼻音等子分類。 |
接著說到中文文法問題:中文有語法,應該說世界上沒有語言沒有語法。建議可以讀讀語言學入門書籍,或者可以去翻翻外國人的中文教科書。母語使用者常會覺得自己的語言沒有語法,語法並不是只有像印歐語系般的屈折語法,用一個字內部的變化表達。語法可以透過外部的形態素表達,更可以透過獨立語素表達,中文屬於後者,一般叫做「孤立語」。要證明這個不難,只要去學另一個孤立語(例如越南語)就可以知道孤立語有沒有語法了。
最後讓我們暫且回到繁體字、簡體字、拼音文字何者較「好」的議論。
這與其說是語言文字問題,不如說是認同問題。對一個繁體字使用者而言,繁體字可能就很好。相對而言,對簡體字使用者而言,簡體字就會很好。用拼音文字的人而言,拼音文字很好。他們各自有自己的使用背景、文化認同,這些東西是無法用單一的好或壞一以概論的。
如同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一樣,各個語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之間沒有孰優孰劣,真有優劣也都是我們找的評斷標準。不是方便就是好,更不是筆劃多就是壞 (反之,不是方便就是壞,不是筆畫少就有問題)。如果「方便」是文字發展最後的終點,那麼日語漢字早該消失;韓語使用的諺文,才幾百年後的現在,也因為語言變化有許多音發生混同現象;英語更是成為了用拉丁文字卻處處不表音的例子(詳見拙作:英文不是表音文字嗎?),那這麼說來英語也該拋棄現在所使用的文字表記了。「方便」確實是一個語言/文字發展的重點,但「辨義功能」也是,這兩股力量的拉扯便是語言之所以變化的原動力。而文字的問題更複雜,因為「習慣」更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文字的變化永遠會比語言慢的原因。
因此,即使用的是「難寫」的繁體字,少用的字、不符合使用者直覺的字,還是會慢慢被淘汰或替換(例如「倒楣」)。只要我們對這些變化保持寬容,那也倒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至少不會製造出另一套與口語差異過大的文言文,可見拙作:「為什麼會有文言文」、「錯字是誰的標準」)。反言之,若簡體字使用者在某些時候遇到太過簡化而產生辨義困難,那麼該語言群體也會自然而然發展出適應的方式。
我們可以喜歡我們用的文字,但沒有哪個文字真的比較「優秀」。優秀端看用什麼標準來看,在電腦打字為主的今日,筆劃或方便程度也逐漸變得不這麼關鍵。又如,韓國的諺文在語言學上確實是相當嚴謹科學,但這句話只對於韓語使用者成立,因為韓語的音節構造使用這套文字系統不會有太大困難。只要繁體字使用者習慣,它不會因為筆劃多而「不方便」,反而簡體字可能因為混同一些習慣區分的字而不便;反言之,只要簡體字使用者習慣,簡體字同樣不會有什麼問題,反倒是遇到繁體時覺得密麻難讀。兩邊要真有什麼不便,該語言/文字使用者群體也會自然而然發展出適應模式。
真正的問題,恐怕是用自己想到的標準幫大家訂立規範,而忽略語言文字的自然變化、使用者的文字認同及社會長期以來的習慣。當然,這不是只適用於繁簡問題,漢字(可代換為繁體字、簡體字,任何另一語言文字)也當然沒有比其他文字「優秀」,這同樣不代表我們就必須覺得拉丁文字優秀。我們當然有權用自己任何的一個角度去喜歡某一個語言文字,但那終究是我們的個人喜好,也只會是個人喜好。
留言
不過這一篇拿去評那篇雜魚文的確大材小用啦!
歷史上曾使用漢字的語言中,韓語和日語前後分別創造出自己的拼音系統的現象,以及越南語適合漢字或者喃字等語素文字的原因,或許是出自於後者跟漢語一樣,都是聲調語言的關係;反之韓語日語則否。 也因此日語韓語中,遇到來自漢語的外來語時,往往會有過多同音字產生而難以辨別的問題。然而,三者之中,最適合以漢字書寫的語言卻在近代文字改革時,全面拋棄舊有的資產,改採拉丁字母。
或許,越南語的例子可以提供給同是聲調語言且還隸屬於漢語系的台語,一個借鏡。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showtopic=8625&st=2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全唐詩全文檢索, 請查 "今天" vs "今日" ; "昨天" vs "昨日" 試試 驗證 "今天" 是非漢語
全唐詩全文檢索, 請進下面 Link 自己試查
http://ctext.org/quantangshi/zh
(猗蘭操 韓愈 "今天之旋" , 之"天"是天文上之天, 非今日之意, 四字解說: 當今"天頂圓蓋"的旋轉)
用隸屬二字便知你不了解閩南話系之於上面那本韻鏡之重要性,就別在專業話題延展政治想法了
用隸屬二字便知你不了解閩南話系之於上面那本韻鏡之重要性,就別在專業話題延展政治想法了
用隸屬二字便知你不了解閩南話系之於上面那本韻鏡之重要性,就別在專業話題延展政治想法了
近年的翻譯名稱往往會加上部分意譯,像hacker譯為駭客/黑客、Netflix譯為網飛,雖然自由但沒有統一的規則。有些情況是直接使用拉丁字母或直接搬進來使用,像卡拉OK、把這個po上網、買了最新的apple watch等
日語雖然也是部分使用漢字,但現代日語可以用拼音字母拼寫外來語。
但也不太可能創另一套符號來專門標記外來語(例如用注音拼寫),現代英語新詞彙這麼多,還是直接搬進來使用最方便,這種情況下這些新詞是否被視為中文也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