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在風裡的語言-口哨語(Silbo)

  西班牙的領土,除了伊比利半島上的「本土」,在半島外的海域,還有幾個小島。加那利群島是其中之一,它位在摩洛哥外海不遠處,這個群島對許多人可能沒什麼稀奇之處,然而當你將船駛得愈來愈靠近,就能聽到許多宛轉像是鳥鳴的奇幻聲音。

 
  戈梅拉島-在小小的加那利群島裡,有這麼樣一個小小的島。它的面積不過380平方公里,具體一點,就約莫是台北市加上新店的大小。這樣的一個小島,卻有個世界上極為珍貴的口哨語言 Silbo-所有子音和母音都用口哨來傳達。2009年,這個語言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識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戈梅拉島位在摩洛哥外海,是西班牙的領土。

  但是口哨該怎麼成為語言?當地的人們又是如何發展出這種特別的語言呢?這就得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小島的歷史。戈梅拉島上面很早就有居民-關契人,關契人金髮碧眼,使用著一種亞非語系的語言。所謂亞非語系,正是現在以阿拉伯語為主、通行於西亞、北非等地的語言家族。戈梅拉島上的居民,也被認為是由非洲大陸的摩洛哥等地遷移過來,血緣上與北非的柏柏人相當密切。西元前六世紀左右,曾有一位迦太基的航海家來過這兒,根據他的資料,西元前六世紀時,群島上並沒有人類居住,但卻有石柱遺跡,很可能有部落曾經在島上生活,但後來滅絕,然後之後又有移民到來,成為了新的居民。

關契人金髮碧眼、身型高大,許多歐洲人說他們像「諾曼人」。

  這群居民說的語言叫做關契語,跟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有著一些血緣關係。因為位置偏遠、遺世獨立,即便後來阿拉伯勢力伸及北非,也沒有將領土擴張至群島上,因此群島上並沒有太多伊斯蘭教的遺跡。而口哨語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海上總是充滿危機,有自己人也有不懷好意的海盜,而口哨正是傳遞訊息、分辨敵我的最適工具。無論在海邊、森林中、平原上,人們都可以透過口哨溝通。

  關契人在島上生活了一千多年,儘管偶爾他們也會與島外的人做些簡單的貿易,也出現在一些中世紀歐洲的文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記錄,但生活仍是自成一格,看似恬淡自得。

  只是世界就在那年劇烈改變。

  14世紀的伊比利半島上,有個強大的王國-卡斯提亞王國,他們操著一種卡斯提亞變體的西班牙語,帶著卡斯提亞的子弟兵向外擴張。加那利群島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島上居民也不是好惹的,王國每次航行就是一次耗損,加上當時本土情勢瞬息萬變,15世紀將近一百年,加那利群島上的戰火都沒有停息,直到15世紀末,島上不敵強烈攻勢,加那利群島情勢正式進入由西班牙人主權的時代。

西班牙征服加那利群島,圖為關契人。

  這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世紀,當時的哥倫布準備橫跨大西洋時,便是先駛船隊來到戈梅拉島休息,再從島上出發。如果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心情有如到達天堂,那麼對於「新」大陸的人們而言,其境遇就有如地獄-對戈梅拉島上的居民也不例外。16世紀開始,西班牙人大舉向外移民擴張,加那利群島充滿著西班牙人移民,這些人帶來了迥異的語言及文化,島上居民大多被西班牙人同化,美麗的口哨語言-關契語,也就隨之滅絕。關契語的死期,一般推定在16世紀至17世紀之間。

  然而,口哨的生命力十分堅韌,又或者是上天不忍殺死這個美妙的「語言」,口哨在關契語死後,竟然奇蹟似地活了下來。這就要談談關契語這語言的結構了,關契語被認為是一種子音和母音都很少的語言,平常人們近距離說話時,關契語和我們一般熟悉的語言沒什麼兩樣,都是用聲帶配合不同嘴形所發音;但因為子音和母音數量少、島上人口密度低、時常需要遠距離對話,因此關契語發展出一種特別的轉譯模式-用口哨吹高音,代表著/i/;吹較低的音,則表示/a/。子音部分,則使用高低、長短、斷續等不同性質來區分,例如發出連續的低音,就代表/g/等等。因此,我們可以將「口哨」看成是子音和母音的組合,而他們在聽口哨的同時,也很可能是先在腦海中先轉譯再理解。

口哨讓遠在別座山頭的人也能聽得到自己說話,就像手機一樣。


  因為這種「轉譯」的特性,讓口哨有了更多可能,並不一定只能表達關契語。16世紀-那個關契語即將死去的時期,愈來愈多居民將當時的西班牙語也用口哨方式「吹」出來。西班牙語比關契語有著更多子音和母音,例如母音就有五個,但口哨的音高組合並沒有因此變多,他們採取了一對多的方式,也就是當我吹出/i/的時候,既可以代表e也可以代表i,這麼一來,無論西班牙語有幾個音,都能用原本的套路表達。口哨就像是關契語的一套衣服,在他死後,西班牙語繼續接手穿上。也因此,即便今日到戈梅拉島上,我們仍可以聽到口哨的聲音。

  語言學家對口哨語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包括一些有趣的題材,像是:人們聽口哨語的時候,腦子運作的方式和其他語言使用者一樣嗎?答案似乎是相同的,口哨語對人腦而言,並沒有特異的處理機制,這也代表,小朋友學習口哨語就跟我們學習母語一樣,只要時機對、輸入夠,口哨也是可以成為母語的。

  二十多年前,戈梅拉島的人們開始重視自己這項「絕技」,他們爭取官方重視,並將口哨語列為教育的必修課程,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將此文化傳承下去。直至今日,若有機會到戈梅拉島上走走,這兒的餐廳服務生還會表演口哨語-Silbo 給我們聽。「太方便了!我們根本不需要手機。」一位被採訪的戈梅拉島居民說。

口哨語是島上小朋友的必修課

 最後,我們一起來聽一段用 Silbo 語介紹戈梅拉島的影片,是不是很神奇呢?






留言

Gimgiok寫道…
讚~謝謝介紹!
匿名表示…
謝謝!記得多年前三毛也在她的加利利島遊記中提過口哨語言呢(好像叫逍遙七島遊)
Fifi Tsao寫道…
謝謝分享 我也是看三毛的書找到這來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