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腦海裡的「典型」(prototype)

  現在請你舉出一種鳥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一種鳥呢?
  我們腦海中對詞語的定義,似乎都有很強烈的共通性,這也讓我們有時聽到他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時,會先是驚訝,但後來仔細想想後卻也常發現沒有任何問題。

  不知道剛剛大家想到了什麼鳥類呢?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說「麻雀」、「燕子」、「鴨子」等,卻很少有人說「鴕鳥」、「企鵝」,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每個詞語在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典型」,這個典型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與我們的語言脫不了關係。如果現在再問大家,請你舉出幾種鳥的性質,想必不少人的答案會是「有翅膀」、「會飛」……然後馬上又改口,因為我們想起,好像有些鳥是不會飛的。

  這就是我們腦海中真實的樣子,雖然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但我們腦中的字典卻將「鳥」定義出一種「會飛」的樣子。我們從小到大,就認為鳥是會飛的,直到有一天我們被教導企鵝、雞、鴕鳥都是鳥類,我們的腦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把這些放進去「鳥」的範疇。說穿了,這些是「生物上的知識」,卻不是我們的語言對「鳥」原本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當提到鳥時,我們很少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企鵝或鴕鳥,因為我們的腦自動將「鳥」與「會飛」做連結,所以我們覺得「會飛的鳥」才是「典型的鳥」,因此第一時間我們想到的鳥都會是會飛的。

  這個概念在語言學上叫做「典型」(prototype),這個典型來自於語言及文化,所以即便我們同樣使用中文,想到的鳥也不會完全一樣,但也不會歧異太大;然而當我們問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一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又會有與我們大相逕庭的答案,但他們的答案在他們的國家卻通常是有一般性的。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我們在使用外語的時候,總會產生誤會。因為每個詞在各個文化中都有自己的「典型」,所以當你腦中某個詞的連結,可能跟該語言使用者的習慣非常不一樣。例如當你想到「紅色」,你可能會連結到「血」、「共產主義」各種意象,但日本人可能還會聯想到「純粹的」,歐洲不少語言的使用者可能會聯想到「情色」,這就是我們的「典型」不同的緣故。

  下次,不如問問你的外國朋友,想到○○,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這種問題永遠很有趣,而我們也可以更了解彼此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