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請你舉出一種鳥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一種鳥呢?
我們腦海中對詞語的定義,似乎都有很強烈的共通性,這也讓我們有時聽到他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時,會先是驚訝,但後來仔細想想後卻也常發現沒有任何問題。
不知道剛剛大家想到了什麼鳥類呢?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說「麻雀」、「燕子」、「鴨子」等,卻很少有人說「鴕鳥」、「企鵝」,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每個詞語在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典型」,這個典型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與我們的語言脫不了關係。如果現在再問大家,請你舉出幾種鳥的性質,想必不少人的答案會是「有翅膀」、「會飛」……然後馬上又改口,因為我們想起,好像有些鳥是不會飛的。
這就是我們腦海中真實的樣子,雖然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但我們腦中的字典卻將「鳥」定義出一種「會飛」的樣子。我們從小到大,就認為鳥是會飛的,直到有一天我們被教導企鵝、雞、鴕鳥都是鳥類,我們的腦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把這些放進去「鳥」的範疇。說穿了,這些是「生物上的知識」,卻不是我們的語言對「鳥」原本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當提到鳥時,我們很少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企鵝或鴕鳥,因為我們的腦自動將「鳥」與「會飛」做連結,所以我們覺得「會飛的鳥」才是「典型的鳥」,因此第一時間我們想到的鳥都會是會飛的。
這個概念在語言學上叫做「典型」(prototype),這個典型來自於語言及文化,所以即便我們同樣使用中文,想到的鳥也不會完全一樣,但也不會歧異太大;然而當我們問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一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又會有與我們大相逕庭的答案,但他們的答案在他們的國家卻通常是有一般性的。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我們在使用外語的時候,總會產生誤會。因為每個詞在各個文化中都有自己的「典型」,所以當你腦中某個詞的連結,可能跟該語言使用者的習慣非常不一樣。例如當你想到「紅色」,你可能會連結到「血」、「共產主義」各種意象,但日本人可能還會聯想到「純粹的」,歐洲不少語言的使用者可能會聯想到「情色」,這就是我們的「典型」不同的緣故。
下次,不如問問你的外國朋友,想到○○,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這種問題永遠很有趣,而我們也可以更了解彼此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呢!
我們腦海中對詞語的定義,似乎都有很強烈的共通性,這也讓我們有時聽到他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時,會先是驚訝,但後來仔細想想後卻也常發現沒有任何問題。
不知道剛剛大家想到了什麼鳥類呢?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說「麻雀」、「燕子」、「鴨子」等,卻很少有人說「鴕鳥」、「企鵝」,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每個詞語在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典型」,這個典型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與我們的語言脫不了關係。如果現在再問大家,請你舉出幾種鳥的性質,想必不少人的答案會是「有翅膀」、「會飛」……然後馬上又改口,因為我們想起,好像有些鳥是不會飛的。
這就是我們腦海中真實的樣子,雖然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但我們腦中的字典卻將「鳥」定義出一種「會飛」的樣子。我們從小到大,就認為鳥是會飛的,直到有一天我們被教導企鵝、雞、鴕鳥都是鳥類,我們的腦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把這些放進去「鳥」的範疇。說穿了,這些是「生物上的知識」,卻不是我們的語言對「鳥」原本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當提到鳥時,我們很少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企鵝或鴕鳥,因為我們的腦自動將「鳥」與「會飛」做連結,所以我們覺得「會飛的鳥」才是「典型的鳥」,因此第一時間我們想到的鳥都會是會飛的。
這個概念在語言學上叫做「典型」(prototype),這個典型來自於語言及文化,所以即便我們同樣使用中文,想到的鳥也不會完全一樣,但也不會歧異太大;然而當我們問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一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又會有與我們大相逕庭的答案,但他們的答案在他們的國家卻通常是有一般性的。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我們在使用外語的時候,總會產生誤會。因為每個詞在各個文化中都有自己的「典型」,所以當你腦中某個詞的連結,可能跟該語言使用者的習慣非常不一樣。例如當你想到「紅色」,你可能會連結到「血」、「共產主義」各種意象,但日本人可能還會聯想到「純粹的」,歐洲不少語言的使用者可能會聯想到「情色」,這就是我們的「典型」不同的緣故。
下次,不如問問你的外國朋友,想到○○,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這種問題永遠很有趣,而我們也可以更了解彼此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