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知不覺就被對方影響?-語言適應

  我們總會說,兩個在一起的人「愈來愈像」,很多時候是來自於他們講話的用詞、語調總讓我們聯想在一起。但就算不是這麼親近的關係,我們在面對不同講話方式的人們時,其實也一直都在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今天要介紹的小品叫做語言適應 (speech accommodation),這是在社會語言學中常會被提及的概念,是指我們在為了被對方接納而將自己的講話方式調整為一種與對方相近的模式。無論是選字用詞、發音、內容、停頓方式、講話速度、句子長度、文法,甚至是所謂的「非語言行動」(如微笑、手勢等等),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舉例來說,許多在國外的留學生,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在跟不同地方來的中文母語者講中文時,不知不覺就會被對方影響。例如跟新加坡人講話時,會避免太捲舌,甚至連本來些許捲舌的音都儘量不用;另一方面,跟中國(尤其是北方)來的同學說話時,就會特別注意自己的捲舌音。這些都可以算是語言適應的例子。

  語言適應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語言趨同」(convergence)、另一種叫做「語言趨異」(divergence)。簡單而言,你不一定只會配合對方說話,有時候你反而會特別強調自己跟對方的不同,而加強你們不同的特徵。例如跟新加坡人講話卻故意捲舌、或者是跟中國人講話偏偏每個捲舌音都故意不發等等。這些程度都是因人而異,但幾乎沒有人能擺脫影響。許多人覺得要「做自己」,但面對對方不懂的詞,只有「換成他們習慣講的詞」或是「繼續用自己的詞、讓他們自己發問自己了解」兩種,這也就是兩種不同的言語適應。

  語言適應不一定發生在異腔調的使用者之間,例如校長在運動會上跟小朋友說話,可能會配合小朋友的說話方式,這就是一種「語言趨同」。而另一方面,「語言趨異」則曾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可以充分說明。在英國,一些威爾斯語的受試者被找來,實驗者使用著英國標準腔(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詢問他們是如何學習威爾斯語的。然後實驗者在實驗中的某個時間點,無意間透露「威爾斯語沒有未來,總有一天即將成為死語」,聽到這句話,幾乎所有威爾斯語使用者都在接下來的訪談中,使用著一種威爾斯腔非常強烈的英語,甚至還有一位女性受試者,當場開始默念著威爾斯語的動詞變化。這就說明了,當我們對於對方不認同、想標榜與對方的不同時,我們反而不會適應他們,而是遠離他們,讓我們的語言「趨異」。

  無論是「語言趨同」或是「語言趨異」,都是一種正常的語言現象,倒是下次您下次自己可以觀察看看,跟哪些人講話會配合他們、又跟哪些人講話會故意突顯自己的不同,也許在潛意識裡也有著不同喜好的選擇喔!

留言

Unknown寫道…
您好
我想要請問當兩個人對話的時候會同時發生語言趨同或趨異嗎?還是有一方的現象會更加明顯?若有一方的現象比較顯著時原因為何?謝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

台語是不是「方言」?

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話是一個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