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台灣的「國語」怎麼來的?

說到我們現在的「國語」,大家應該都知道是中華民國政府在20世紀初制定的,但國語究竟是不是當時的「北京話」?聽說當時開了一個會,選擇國語該是哪個語言,廣東話以兩票之差輸給北京話,我們差一點就要以廣東話為國語,這又是真的嗎?

學外語就要到外國學?-談自然習得環境

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可以聽到身邊的親朋好友說道:「學英文最快的方法就是丟到美國去。」真的無論在台灣怎麼學、總是會輸給去國外留學過的人嗎?

歐語裡的性別?

昨天跟教授們討論到日耳曼語系一些現象,不知何時場上突然出現「藝妓」,我傻勁十足地附和著:「對對,德文裡面"die Geisha"(陰性冠詞+藝妓) 也有念/ai/和念/ei/的兩派。」隨即而來的問題是,「為什麼你選擇用陰性?」 歐洲語言中的性別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怎麼學外語?-Krashen 的五個假說 (Monitor Theory)

  人們究竟是怎麼學習第二語言,這是個直至今日都還在語言學界及語言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不過,在諸多理論中,有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理論,還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今天要介紹的就是 Stephen Krashen的理論。

我們怎麼學會母語的?-語音篇

  對正在學習外語的你,可能也曾想過:「要是我家就住一位○○人,從小跟我講○○語,學起來就輕鬆多了!」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在沒有被教導文法的情況下學會我們的母語呢?這篇便要來探討我們對於母語「語音」的學習。

需不需要對孩子說「媽媽語」(motherese) ?

相信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對小朋友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就會切換成一種非常可愛有趣的頻道,這個頻道語言學上叫做「媽媽語」(motherese)。但話說回來,媽媽語究竟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呢?

不知不覺就被對方影響?-語言適應

  我們總會說,兩個在一起的人「愈來愈像」,很多時候是來自於他們講話的用詞、語調總讓我們聯想在一起。但就算不是這麼親近的關係,我們在面對不同講話方式的人們時,其實也一直都在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腦海裡的「典型」(prototype)

  現在請你舉出一種鳥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一種鳥呢?   我們腦海中對詞語的定義,似乎都有很強烈的共通性,這也讓我們有時聽到他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時,會先是驚訝,但後來仔細想想後卻也常發現沒有任何問題。

Uegu×Lingua

  語言學-近一個世紀以來,各領域學者不斷注入心力研究的學門。而今,已有著較為明確的分類、研究方向,也吸收了來自心理學、生物學、醫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物理學、教育學、文學等等的研究結晶。這是一門研究語言的學門,許多人將它定義為科學;也有人將它視為人類最高的人文表現。這樣涵蓋廣袤的分野,相當開放而迷人,而這個部落格的成立,便是想透過一些文章讓各位、也讓自己更加認識這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