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流階級的發音也會不一樣嗎?

上次我們簡單提及了發音在個人不同階段歷程,會有一些細微的改變。那麼,不同「階級」的人們,所用的語言是不是一樣的呢?

您可能會認為當然不一樣,一個滿口「粗話」的人和一個講話三句不離四書五經的人,給大家的印象可能不一。我們一般想起不同社會階級的語言使用習慣,常限於詞語選擇上的討論,不過在這裡,我們先將用字的選擇等置於一旁,專門探討「發音」。

美國的語言學家 Labov 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我們無意識的發音習慣會隨著社會階層不同而改變嗎?Labov 決定在紐約進行實驗,觀察不同階級的人發母音後面的 /r/ 時是否相異。如各位所知,現今美式英語的規範語言會發出母音後方的r,如 mother 或 floor。紐約英語在二戰之前其實是不發母音後 r 的方言,如同英式英語一般。不過在二戰後,發出 r 音的人愈來愈多。於是 Labov 便想觀察不同階級的人 r 的發音狀況。

但是這研究起來非常棘手,舉個例子,台灣華語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多半已不區分「ㄣ(en)」「ㄥ(eng)」兩音,朋友說成盆友(註1)、應徵說成印針也絲毫不奇怪,但是對許多人而言,他們「認為」自己兩個音發得不一樣-即便聲譜圖證據在前。於是,若我們找十個台灣人來,請他們好好念「應」和「印」,在這樣的實驗情況下,因為受試者「標準」的意識強烈,大多數人會特意發出兩個不同的聲音。這我想各位並不意外,在被要求要念詞語或朗讀時,對於所有「標準」的規範發音-包括捲舌音、後鼻音,使用者都會特別謹慎。

因此,要是Labov 隨機取樣,請受試者朗讀 mother、father 等字,可以想見大家多半會發得很「標準」,但這就失去了客觀觀察的初衷。一番苦思之後,他靈機一動,想了一個法子。

時間是1962年, Labov 在曼哈頓找了三間消費族群不同的百貨超市,由三間百貨的行銷策略、客群、商品價格、店員組成等,分為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

Labov選定的上層階級百貨店-Saks fifth avenue.
照片來源:http://www.telegraph.co.uk/travel/picturegalleries/8994698/The-worlds-best-cities-for-shopping.html?image=4


接著便是資料搜集了,如前述,Labov 不能讓受試者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發音,於是他想了一個妙計-他事先調查好三家百貨四樓所販售的物品-例如女鞋,然後在該店詢問店員:「請問女鞋在哪裡?」並引導出「四樓(fourth floor)」這個答案,然後 Labov 會再裝作聽不清楚,詢問第二次。如此一來,他每詢問一位店員,就取得了四次 r 的數據。

我們回到歷史現場,模擬一下Labov的實驗狀況。

Labov: “Excuse me, where are the women’s shoes?” (不好意思,請問女鞋在哪裡?)
店員: “Fourth floor.” (四樓)
Labov: “Excuse me?” (不好意思可以再說一次嗎?)
店員: “Fourth floor.” (四樓)

實驗的結果出爐,在上層階級的百貨公司,[r]有62%的機率出現;中層階級的百貨有51%;下層階級則只有21%。這也顯示,在當時的紐約中,[r]的發音與社會階層是有相當大的關係。有趣的是,在上層階級的百貨中,通常是第一次就出現了[r]的發音;然而在中層階級的百貨中,受試者通常在第二次詢問時才改變自己的發音-這也顯示,對於中層階級的人而言,對自己發音的意識較其他兩者強烈。

Labov實驗中選定的中層階級百貨店-Macy's.
照片來源:http://dicasnovayork.com.br/comprasmacys/


而在其他地方也不乏類似的研究。語言學家 Trudgill 在英國 Norwich 分析了 –ing 結尾的實際發音與社會階層的關係,發現愈接近上層的人,愈會發出軟顎鼻音;而接近下層的人,則有將其發為 in 的趨勢。除此之外,Trudgill 也做了許多其他發音的調查,證明發音與社會階層兩者的相關性。

最有意思的是,Labov 發現,身處於中間的中層階級,其發音常會出現「過度矯正」的情形,也就是特意的將 r 都發出音來,然而當中有些字的 r ,即便是上層階級也不會發音。後來的學者認為,這種語言的差異塑造出上層階級語言的威信標識,中流階級的人較其他人更容易意識到這種威信標識,由此也透露了融入上層階級的渴望,卻也因此時常矯枉過正。

Labov實驗中的下層階級百貨公司 S. Klein。相對於中層階級及下層中的中上流階級,社會底層與社會上層階級的人發音都較為穩定。


社會的不同族群,發音習慣不盡相同。不知道您的母語有沒有這種不同階層的變異呢?下次有機會,不如設計個實驗、實際測試看看吧!

註1: 在台灣華語的唇音(ㄅㄆㄇㄈ,漢拼b p m f,國際音標[p, ph, m, f])上,另有 ong 的變體。如風發為fong、夢發為mong等等。

留言

Theo寫道…
台灣國語的例子有點bug; 因為對中青年層多數人朋 讀ㄆㄡㄥˊ而非ㄆㄥˊ; 建議找非唇音開頭更有說服力
Sai寫道…
感覺滿有趣的

所以光是「朋」這個字

起碼就有三種讀音

/p'əng/ /p'ən/ /p'ʊng/
麻瓜先生寫道…
一時忽略了唇音的o變體,已加註表示,另外在本文中補充了「應徵」「印針」的例子,非常感謝!
匿名表示…
不好意思,請問“雙語兒童的迷思—從小雙語真的好嗎?”這一篇怎麼不見了?
匿名表示…
補充

b、p、m、f後面加o跟加eng的時候,中間都有wu的音。但注音沒顯示出來,所以很多人常忘記中間其實有wu的音。
像伯、婆、魔、佛、崩、朋、萌、逢。

此外,在台灣國語裡,介音yi、wu易消失。
wo變成o(我→偶)
bian變成ban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

台語是不是「方言」?

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話是一個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