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瑞典語的聲調是怎麼一回事?

前一篇文章提到瑞典語也有聲調,很快的在麻瓜的臉書專頁裡,就得到一些讀者「不可思議」的回饋,因此小小整理一下瑞典語與聲調有關的一些現象。

瑞典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跟我們常聽到的德語及英語算是親戚。瑞典語歸屬在日耳曼語支下方的「北日耳曼語支」,近親包含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法羅語等等。

瑞典語主要通行於瑞典、芬蘭、愛沙尼亞等地。圖中橘色為瑞典領土。(圖片來源)


上篇文章提到,重音或聲調這些子音母音外的特徵,一般稱為「超音段」。瑞典語的超音段系統較為特別,與其他日耳曼語言一樣,瑞典語有著類似英語的重音(stress)。重音的部分通常音較強(有著較大的響度),以及較長的母音等等。

不過,在瑞典語當中,還有一套以音高的曲線來辨別意義的系統。

瑞典語的聲調可分為兩種,一聲稱為「銳聲」(acute),二聲稱為「低聲」(grave)。即便重音位置一樣,聲調的不同仍會造成不同的意思,因此瑞典語的「聲調」是具有辨義功能的。瑞典語當中有許多兩音節、有著同樣重音(stress)的字,都是靠上述的「聲調」來區分意思:

例:瑞典語中央方言 (Thorén 1997)

銳聲: anden 野鴨 (點此收聽)
低聲: anden 精神 (點此收聽)

銳聲:stegen 腳步 (點此收聽)
低聲:stegen 梯子 (點此收聽)

這套系統類似日語及韓語慶尚南道等方言的重音,因此部分學者認為瑞典語的音高區別也是一種「高低重音」而非「聲調」。其主要差別在於音高的單位是一個音節還是數個音節。舉粵語或台語等語言為例,絕大多數音節都有一個聲調;另一方面,日語的重音系統則多是以詞為單位,一個詞指定一個高音(剩下的音節則根據其他規則決定高低)。

不過無論是高低重音或是聲調,皆是以音高來辨義。不過回頭想想,不過是哪個,一個語言裡同時有重音(stress)跟聲調/高低重音(tone/pitch accent),兩種共存,不會很奇怪嗎?

的確,重音(stress)雖然常會涉及許多母音長度等變化,但一般而言有重音的音節會有較高的音高。也就是說,「音高」同時被兩個系統使用,聽起來似乎很複雜。不過重音和聲調兩者共存可能不是瑞典語獨有的現象,舉例來說,在一些華語及漢語族語言的分析中,也會用到重音的概念。在華語中,失去重音的音節,無論原本是什麼聲調,都會變成短促結尾的輕聲。以北京普通話為例,「東西」(thing)、「起來」、「屋裡」、「出去」的第二個字都是短促的輕聲,即便原本他們各屬一、二、三、四聲,不同聲調。類似的現象,在台語等其他漢語族語言也可見到。當一個字有重音的時候,聲調會被保存;而當一個字沒有重音時,無論原本是什麼聲調,都會被縮成短促的輕聲。換句話說,這些我們常看到的聲調語言,也很有可能是有「重音」的。

這麼想來,同時擁有重音和聲調的瑞典語,似乎也就不是這麼奇怪了。


參考資料:
http://www.bossethoren.se/prosodi_eng.html

留言

Melody寫道…
因為我自己有在學瑞典文,所以看到麻瓜先生說它有聲調時,著實嚇了一跳:學習的時侯,看到讀到聽到的資料,都是把瑞典語歸在與日語同類,擁有高低重音pitch accent而非聲調tone,畢竟瑞典語也是和日語一樣,以『以詞(多個音節)為單位,與彼此的相對高低音變化』來區辦語義;另一個我想到的點是,在教學的時侯,日語和瑞典語似乎沒有強調哪個音節或詞有什麼樣的聲調(頂多是像英語一樣說明重音),而漢語或緬甸語等聲調語言,都會特別說明各字的聲調為何。綜合上述兩點來看,把瑞典語歸於和日語同類都是高低重音的語言,是不是比較恰當呢?(雖然這只是名稱的差別,但我還是很好奇XD)
Melody寫道…
抱歉最後一句的問句弄得好像反問,我是真的有疑問,或許寫成『會不會比較恰當呢』意思表達會比較清楚,可惜留言不能編輯Orz
匿名表示…
所以瑞典文orthography裡完全不標記聲調,同形異聲字只能用前後文分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讀者發問:「現代英語稱中文為 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當時的滿族官員威風凜凜,前來大清王朝的外國人聽到這詞,就把它直譯為英語-Man-da-rin。這是真的嗎?」

「龜茲」怎麼念?

談到「正確」的讀音,那麼有許多人一定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面的一些國名,從小到大也遇到幾個字音魔人老師,舉凡:「龜茲要念丘慈;月氏要念肉汁。」好像沒這樣念就少了點文化氣息。

台語是不是「方言」?

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話是一個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