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年始,也是東亞各地升學考試的旺季。昨天偶然瞥見台灣的新聞,在大學學測國文寫作測驗中,出現了一道作文題,名為「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這題目隨即引發了各界的討論,其中看到有個比較有趣的討論是:「誰用一座算冰箱?」。對,為什麼冰箱是一座?
似乎還真的有讀者對於這「一座」的用法相當不滿(新聞連結)。在台灣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中,確實冰箱多是用「一台」去計算了。批評此出題內容的台灣網路名人陳沂也寫了這樣的文章: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我就會把它賣掉!然後再裝窮哭哭說很可憐,叫橄欖球主播房業涵送我一台!
麻瓜不是要來戰題目的,況且所謂「對不對」是規範語法的問題,對於許多語言學家來說是敬謝不敏-哪個對哪個錯,都只是一方人群的想像而已,地點一變時間一改,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判斷。
但光從上述的引用來看,我們還是可以注意到,發文者最後表示「送我一『台』」,可以間接推斷「台」對她來說是比較習慣的數法。
回歸到量詞本身語言學上的效用來說,量詞(或稱分類詞; classifier,視研究是否區分而定,本文中並不特別區分兩者)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為緊接而來的名詞作出分類,而其分類的基準主要來自於後面名詞的性質,包括形狀、質感、大小等等。
麻瓜過去造訪的「一大片」冰箱 |
同樣的名詞,不同的量詞
即便是同樣一個東西,小小圓圓的可能用「一粒」或「一顆」,長長的可能用「一條」,不規則立體狀可能會用「一坨」,液態漫布於平面上可能是「一灘」。放到容器裡可以再用「一碗」、「一杯」……。
正因為量詞含有語義的指涉,對於這篇文章的讀者,即便我完全沒有說出我到底描述的是什麼名詞,大家也可以從語義及自己過往的使用經驗,輕易判斷出後面可能出現的名詞。(咦,到底是什麼名詞呢?)
我在Peinelt, Liakata & Hsieh (2017) 的量詞相關研究中,看到了一組有趣的例句,是「一顆球」和「一場球」。因為「球」所指涉的意思有所不同,對於圓型娛樂用的物體「球」是用一顆,而對於意為「球賽」的「球」則會用一場,即便名詞外表長的一模一樣,但意義仍是不同的。
量詞的語言差異
在同一個語言都會依據不同語義去劃分量詞,更別說是語言方言之間的比較了。尤其在文字系統影響頗大的漢字圈,同樣一個漢字量詞,在不同語言裡可能有著不同的範疇,在某個語言裡很泛用的量詞,可能在另一個語言是非常特定的存在。
同樣在漢字圈內,同一個東西可能會因為描述的方式而使用不同的字。例如椅子台語一般用「一塊」來計算,華語常用「一張」或「一把」,日語則習慣用「一腳」。手錶可能會依據語言不同,有著「一隻」或「一塊」等不同量詞。
又例如在計算動物時,華語/普通話中常用「隻」來計算,更大的動物可能會用「頭」,有一些動物有專屬的詞可以用,例如馬或狼可以用「匹」,但是即便「一匹狼」說得通,同樣屬於犬科的狗就不常用「一匹」來計算了;在日語中,大型動物也一樣可以用「頭」,一些實驗上用的動物也可以用「頭」來算,然而用法接近華語「隻」的量詞則是「匹」,舉凡貓狗狸狼還是天竺鼠,都是一匹。至於「隻」,在日語中則是用於計算船的數量。
量詞系統在東亞語言裡通常相當複雜,相對於「隻」這種比較好歸納意思的量詞,「匹」就恐怕無法硬推而需要特別記憶。這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常是很大的關卡-尤其在一些東亞語言,包括華語或台語裡頭,這些用來分類的詞常常是語法上的必須品。除非在明確表達數量的特定文脈可以省略,否則「一椅子」、「一狗」在現代華語中並不自然。
不過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就會發現中古漢語或更早的漢語當中,量詞並不一定必要,數詞在很多時候是可以直接加上名詞的,這也是為什麼若我們省略量詞,聽起來就會有點古風,例如「五百壯士」、「三百佳麗」、「城五十」。
量詞在語言處理中的功用
語言學界一直有許多研究者好奇量詞的作用,也在一些實驗中證明量詞在語言處理中,可用來預測再來出現的名詞。
對不慣用量詞的語言學習者來說,「隻」、「條」、「張」這些概念好理解的量詞,並不會有太大的障礙,Grüter, Lau & Ling(2020)針對華語的母語使用者及學習者做了眼球運動實驗,證明學習者仍可以(且比母語使用者更容易)依賴量詞的語義特性,去預測再來可能出現的詞,聽到「一條」時會去注意畫面上較為瘦長的東西,即便那瘦長的東西可能在該語言根本不用「一條」來計算。
回歸到一座冰箱與一台冰箱的戰場。「台」在東亞的許多語言-包含非漢語系的日韓語,都常用來指稱機械類的名詞,而「冰箱」這種家電用品,用「台」來計算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那「座」呢?「座」在華語的語境中,常常使用在個體較大、較難移動的名詞,一座房屋、一座城堡、一座沙發,「冰箱」這種「大家電」,用座來計算也可以理解。
即便都是「冰箱」,用「一台」和「一座」指涉時也可能有不同意思。事實上在作家黃麗群的「如果在冬天,一座新冰箱」一文中,也同時出現了不同的量詞表示冰箱。不過「座」在目前的用法仍然有較大、較難移動的意義,因此如果想要表達的是難以移動的大冰箱,那麼一般而言「座」可能會比「台」來得更能表達作者的意義。
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台」非常貼近日常語言,若意圖在文字中傳達一些陌異感,「台」因為使用頻率太高,恐怕達不到作者想要的效果-當然這就還需要去探討語言與文學的關係,這可能就牽涉到文學語言的範疇了。
總而言之,量詞牽涉到許多語言習慣及歷史演變,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量詞也提供了不少資訊,讓我們掌握名詞的形狀、數量、大小等性質,「有一隻熊」、「有一頭熊」、「有一群熊」都是不一樣的。對一群人自然的量詞,對另一些人可能不是;而在一些語境中,甚至可能特別使用較不日常的量詞,來達成一些效果。「一座」和「一台」都好,畢竟這時代,用「一台」來計算天竺鼠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五台天竺鼠,結案 |
留言
在此,分享我長期以來所注意的華語副詞「基本上」:基本上它的用法非常廣:「大體上」、「大部分」、「幾乎」、「通常」、「原則上」、「本質上」、「主要來說」等等等等,基本上都可以用「基本上」代替,甚至最後變成一個不敢把話說得太滿的「保留」語氣詞了。尤其,它基本上已經大大脫離「基本」的思考邏輯:「根本」、「基礎」。
基本上,這種思考模式與語用的改變非常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