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語言-目前現存的南島語系各語言約有二十多種,並有漢語系屬的閩南語、客家話、華語及一些變種。此外,在台灣的歷史上,也有許多目前已滅絕的平埔族語言,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也曾活在這塊土地上。
【點此讓麻瓜先生念給您聽】
不過,語言學家是怎麼知道哪裡有什麼語言呢?大多語言學家所透過的便是實地走訪,以田野調查搜集語料,並透過客觀特徵歸納該語言的系屬。這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是相當困難,更別提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了。
尋找並記錄語言的工作難處還不僅在此-舉中國為例,過去雖有許多韻書,但多為漢字記載,一旦漢字隨時代改變了讀音,學者就得與之奮鬥一番。當記錄者之間沒有一套共通的方法,所記載的內容就可能因人而大有所異。加上許多自己語言中不存在的音聲特性,不受過訓練可能還聽不出個所以然。記錄語言,可謂是一番苦戰。
真正以語言學方法記錄台灣語言、並為台灣語言學奠下基礎的人物,是位名為小川尚義的教授。小川尚義於1869年生於日本愛媛縣松山市,1896年畢業於帝國大學博言學科(今東京大學語言學系)。
1896年-台灣成為日本領土的隔年-小川尚義自帝國大學畢業後,隨即在該年秋天來到了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專職台灣語言研究。日本政府在乍到台灣時,原以為台灣通行北京話,實際到來卻發現台灣通行的是絲毫與北京話不相通的閩南語及客家話,加上島上有著眾多南島語言,語言調查便是首要之務。
小川尚義走訪了全台各地,大規模記述了台灣語言,而後進入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語言學研究室任教,也持續進行。前後約四十年的時間,他調查了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話、排灣語、泰雅語、阿美語等眾多台灣語言,編纂了《日台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 1932)、《新訂日台大辭典》(1938)、《排灣語集》(1930)、《泰雅語集》(1931)、《阿美語集》(1933)等重要著作,同時出版了許多相關論文。1935年,他與另一位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當中記有泰雅、賽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賽德克、布農、鄒、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魯凱、雅美等語言,記有音聲及語法等重要資料。
在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上,小川實地走訪各地,繪出台灣高砂族語言分布圖。除了音聲記述外,他同時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分析了南島語言的語法及詞類,並發現台灣南島語與語系其他語言的對應關係;而在台灣的漢語諸語研究上,小川尚義製作了閩客語的語言地圖,並在1907年提出了各種漢語語言及漢字域外譯音的分析,也是漢語語言學史上最早以現代語言學方法製作的古今漢字音對應表。
值得一提的是,小川尚義在記述語言時,也多次走訪南洋群島、中國等地,蒐集和台灣語言有親屬關係的語言資料以做對照分析,小川所出版的研究在方法上非常嚴謹,即便是他未出版的手稿及田野調查筆記也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小川教授在1935年退休後,回到愛媛松山。他持續整理先前調查的資料,並出版了數篇論文。戰爭期間,他的住宅不幸被美軍轟炸,部分手稿毀於火海。所幸小川將資料分散置於各處,心血才不至於毀於一旦。
1947年,小川尚義於松山逝去。小川教授過世後,所藏手稿與著作悉數由淺井惠倫保管。淺井於1969年去世後,由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AA研)保存整理這些珍貴的資料。而後小川生前所藏的部分圖書,為台大圖書館所購入,建立小川文庫,並存放於台大圖書館特藏組。
小川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語言,奉獻了五十載歲月。他所整理的許多資料,包括台日大辭典在內,直至今日仍是許多學者研究時的參考對象。因為小川教授以日文著作,生前並沒有獲得國際間語言學界的關注,直到他死後十多年,他的許多創見才由美國研究南島語言的語言學家Isidore Dyen介紹給西方,自此之後,台灣南島語言受到國際學界的重視。
在台灣,蔡茂豐教授稱他為「台灣語言學的奠基者」,中研院李壬癸院士則稱他為「台灣語言學先驅」或是「台灣語言學之父」。在孤獨的學術道路上,他謹守嚴謹的學術方法,一步一腳印地記錄台灣語言,留下了大批珍貴語料。而我們所能做的,或許也就是用這些珍貴的文化財,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參考資料
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編(2005)《小川尚義・浅井恵倫台湾資料研究》
李壬癸(1996) 〈台灣語言學先驅〉,《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
蔡茂豐 〈小川尚義と台湾の日本語教育〉
【點此讓麻瓜先生念給您聽】
不過,語言學家是怎麼知道哪裡有什麼語言呢?大多語言學家所透過的便是實地走訪,以田野調查搜集語料,並透過客觀特徵歸納該語言的系屬。這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是相當困難,更別提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了。
尋找並記錄語言的工作難處還不僅在此-舉中國為例,過去雖有許多韻書,但多為漢字記載,一旦漢字隨時代改變了讀音,學者就得與之奮鬥一番。當記錄者之間沒有一套共通的方法,所記載的內容就可能因人而大有所異。加上許多自己語言中不存在的音聲特性,不受過訓練可能還聽不出個所以然。記錄語言,可謂是一番苦戰。
真正以語言學方法記錄台灣語言、並為台灣語言學奠下基礎的人物,是位名為小川尚義的教授。小川尚義於1869年生於日本愛媛縣松山市,1896年畢業於帝國大學博言學科(今東京大學語言學系)。
小川尚義(1869-1947),語言學家。 |
1896年-台灣成為日本領土的隔年-小川尚義自帝國大學畢業後,隨即在該年秋天來到了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專職台灣語言研究。日本政府在乍到台灣時,原以為台灣通行北京話,實際到來卻發現台灣通行的是絲毫與北京話不相通的閩南語及客家話,加上島上有著眾多南島語言,語言調查便是首要之務。
小川尚義走訪了全台各地,大規模記述了台灣語言,而後進入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語言學研究室任教,也持續進行。前後約四十年的時間,他調查了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話、排灣語、泰雅語、阿美語等眾多台灣語言,編纂了《日台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 1932)、《新訂日台大辭典》(1938)、《排灣語集》(1930)、《泰雅語集》(1931)、《阿美語集》(1933)等重要著作,同時出版了許多相關論文。1935年,他與另一位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當中記有泰雅、賽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賽德克、布農、鄒、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魯凱、雅美等語言,記有音聲及語法等重要資料。
小川尚義所調查之許多資料,直至今日仍為學者所用。圖為《日臺大辭典》。 |
在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上,小川實地走訪各地,繪出台灣高砂族語言分布圖。除了音聲記述外,他同時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分析了南島語言的語法及詞類,並發現台灣南島語與語系其他語言的對應關係;而在台灣的漢語諸語研究上,小川尚義製作了閩客語的語言地圖,並在1907年提出了各種漢語語言及漢字域外譯音的分析,也是漢語語言學史上最早以現代語言學方法製作的古今漢字音對應表。
值得一提的是,小川尚義在記述語言時,也多次走訪南洋群島、中國等地,蒐集和台灣語言有親屬關係的語言資料以做對照分析,小川所出版的研究在方法上非常嚴謹,即便是他未出版的手稿及田野調查筆記也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小川教授在1935年退休後,回到愛媛松山。他持續整理先前調查的資料,並出版了數篇論文。戰爭期間,他的住宅不幸被美軍轟炸,部分手稿毀於火海。所幸小川將資料分散置於各處,心血才不至於毀於一旦。
1947年,小川尚義於松山逝去。小川教授過世後,所藏手稿與著作悉數由淺井惠倫保管。淺井於1969年去世後,由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AA研)保存整理這些珍貴的資料。而後小川生前所藏的部分圖書,為台大圖書館所購入,建立小川文庫,並存放於台大圖書館特藏組。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 |
小川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語言,奉獻了五十載歲月。他所整理的許多資料,包括台日大辭典在內,直至今日仍是許多學者研究時的參考對象。因為小川教授以日文著作,生前並沒有獲得國際間語言學界的關注,直到他死後十多年,他的許多創見才由美國研究南島語言的語言學家Isidore Dyen介紹給西方,自此之後,台灣南島語言受到國際學界的重視。
在台灣,蔡茂豐教授稱他為「台灣語言學的奠基者」,中研院李壬癸院士則稱他為「台灣語言學先驅」或是「台灣語言學之父」。在孤獨的學術道路上,他謹守嚴謹的學術方法,一步一腳印地記錄台灣語言,留下了大批珍貴語料。而我們所能做的,或許也就是用這些珍貴的文化財,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參考資料
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編(2005)《小川尚義・浅井恵倫台湾資料研究》
李壬癸(1996) 〈台灣語言學先驅〉,《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
蔡茂豐 〈小川尚義と台湾の日本語教育〉
留言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1669.html
感謝你寫這篇。